近年來,貴南縣茫拉鄉按照縣委、縣政府脫貧攻堅總體工作思路,堅持“社會穩、環境好、生態美、產業優、百姓富”的發展目標,鞏固拓展“五個一”精準脫貧成果,在黨建引領+和諧發展+鄉村治理上出實招,結合鄉情,在構建“一鄉一品,一人一牛”產業發展上出思路、想辦法,高站位、高標準、高質量推進全鄉黃牛養殖產業發展,為全縣推進鄉村振興與治理齊頭并進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。
一是黨建引領帶發展。各村黨支部結合好班子、好支書、好隊伍、好思路、好機制、好陣地“六好”基層黨組織建設,以產業鏈、專業合作社、產業協會為主陣地,積極創建一批“產業型”黨組織,深入推行“黨組織+專業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四位一體黨建促發展模式,引領廣大黨員帶頭發展種植養殖等特色扶貧生態產業,不斷壯大黨群致富聯合體。同時,組織黨員帶頭開展“黨建引領促發展、團結和諧謀發展”主題實踐活動和“扶貧先扶智、治窮先治愚”宣傳教育活動,引導農牧民群眾破除陳規陋習,合理理財,樹立正確消費觀,著力為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群眾思想意志基礎。
二是保護生態穩發展。針對木格灘及周邊草原植被退化,生態環境惡化,草畜矛盾突出的現狀,茫拉鄉從封山禁牧、恢復植被入手,大搞植樹造林、綠化家園活動,加強牲畜棚圈、貯草棚、圍欄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,以家庭牧場、養殖合作社為載體,優化生產布局,將黃牛養殖分季節實行以村民小組集中放養和家庭牧場、養殖合作社、農戶舍飼圈養為主,每年6至11月各村民小組集中放養,冬春季節分戶舍飼圈養的模式,有力促進了草地傳統畜牧業向規;B殖、集約化經營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,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,使茫拉河下游河谷兩邊退化植被得以休養生息,木格灘西邊草原退化的趨勢得到遏制,全鄉草原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,從根本上解決了人草畜三者之間的突出矛盾,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穩定發展的雙贏。截至目前,禁牧封山育林育草50萬畝,植樹造林3萬畝,拉設網圍欄40多公里。
三是優化結構促發展。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,依托4.2萬畝耕地和102萬畝天然草場,以“一人一牛”產業發展為基礎,把培育發展“一人一牛”黃牛養殖產業作為提升農牧民脫貧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,按照群眾意愿和市場需求推動耕地、草場、家庭牧場、養殖合作社規模經營、融合推進、抱團發展。切實轉變發展思路,大力推廣舍飼、半舍飼的養殖方式,按需及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,配套種植青稞+豌豆、青貯玉米、燕麥、蠶豆面積達4700余畝,占全鄉水澆地面積的40%。擴大“糧改飼”面積、秸稈回收利用、有機肥還田,以農促牧、農牧互補的種養模式,進一步推動了全鄉養殖業、種植業互促共贏,既減量了化肥,保護了耕地,又增加了經濟收入,緩解了生態壓力,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充分認可和積極推廣。
四是壯大產業優發展。圍繞全縣牦牛產業“萬千百”工程,深入挖掘茫拉鄉黃牛養殖潛力,積極爭取政策項目支持,加大群眾自籌力度,加強母牛繁育基地建設,采取“輸血”與“造血”相結合,加快品種結構調整,淘汰出欄土種黃牛,及時引進優良黃牛,大規模改良本地黃牛,培育壯大良種黃牛產業發展,放大西門塔爾、黑白花等優質品種品牌效應,壯大設施養殖規模,提升養殖經濟效益,全鄉西門塔爾、黑白花牛存欄數從2016年的3511頭增加到2019年底的6680頭,增長率90.8%,母牛比例從71%上升到89%,預計2020年底全鄉高品質黃牛存欄數將達到8400余頭,實現人均占有1頭高品質黃牛的目標。
五是傳統現代融發展。針對全鄉高品質特色養殖業的全面推廣,科技養畜顯得尤為重要,必須采取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方式,才能贏得市場競爭力和規;l展。因此,茫拉鄉全面實行養殖業“三統一分”科學管理模式(即,統一防疫、統一鑒定、統一調運和分戶養殖),使黃牛養殖“老本行”在科學養殖管理中大顯身手,體現經濟價值,做到了禁牧不減牲畜、禁牧不減收入。
六是增加收入激發展。茫拉鄉把發展黃牛規模養殖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、實現增收的支柱產業,不斷扶持和發展養殖和配套青貯飼料種植業,使循環農牧成為農牧業轉型升級、高效示范的平臺,讓家庭生產經營更加專業化、規;,開辟了貴南縣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發展的新模式,拓展了農牧民增收的新渠道,增強了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的激情。截至2019年底,全鄉黃牛存欄數達到6680頭,年產牛犢1800余頭,出欄黃牛1000余頭,年收入達2240余萬元,僅此人均收入達2803元,占全鄉農牧民人均收入的27%。茫拉鄉的“一人一牛”模式在精準脫貧工作中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,全鄉208戶820人建檔立卡戶實施扶貧到戶產業發展項目524.8萬元,購買生產母牛512頭,共產牛犢575頭,累計收益達533.7萬元,項目產出比例達101%,貧困戶人均收益6508元,實現了黃牛養殖增效、品牌增值、農民增收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