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貴南縣治沙紀念館的觀景臺上從高空俯瞰黃沙頭,人的眼睛和心靈都會為之一顫,綠與黃兩種顏色在這里較量、博弈,蓊郁蒼翠的生命之綠在天地間蔓延鋪開,一點一點“吞噬”曾經肆虐綿延的黃沙,這里已然“綠肥黃瘦”“綠進沙退”。
或許這里的每一粒沙都在訴說,訴說一代又一代治沙者克服艱難險阻、發揮聰明才智,不斷更新技術手段,采用楊柳插桿、喬灌草結合、水稻草固沙以及雨季直播、容器育苗等多種治沙手段,讓黃沙少幾許,綠意多幾分。
正是憑借貴南兒女敢于擔當、勇往直前的治沙精神,從1996年開始,貴南縣累計投資超過14.5億元,總共治理沙漠化面積達到119333公頃,其中26666余公頃沙漠面積得到有效治理,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.6%提高到14.94%。
隨著防沙、治沙工程的不斷推進,貴南縣還將植樹造林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,求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。多年的治沙歷程激勵著為之付出者的心,就像蚌將沙礫孕育成珍珠一般,貴南兒女用矢志不渝的奮斗與珍貴的心意,將黃沙頭的粒粒黃沙孕育成了塊塊綠色珍寶。
貴南縣綠化造林有限公司創始人看本加便是這樣的一位付出者。他說:“我出生在貴南縣沙溝鄉石崖村,記得以前家鄉總是被黃沙籠罩,嚴重之時,甚至會將整個縣城掩埋。刮起風的時候,沙子會將門口的路堵住,就算能出去也看不清路,更別提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了。”也就是從那時起,“一定要為家鄉、為當地貧困百姓做些什么”的想法就像一顆種子一樣,在他心間生根發芽、破土而出,而如今這些想法就如同黃沙頭上那些呼吸陽光雨露的樹苗一樣,已然綠意盈盈、枝繁葉茂。
看本加說:“2012年,我成立了貴南縣綠化造林有限公司。自從公司成立以來,我和員工們經常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溝壑、沙漠,亦或荒灘之中,年復一年地開展防風治沙、植樹造林工作。目前,我們治沙造林近8000公頃,設置草方格沙障近2333.33公頃,拉設網圍欄近80萬米。”
除此之外,他的公司還從當地群眾手中收購楊樹約150萬株,青楊苗20萬株、烏柳苗55萬株、檸條種籽3萬公斤,每年吸納縣城周邊貧困群眾400余人參與運送樹苗、植樹造林,為他們支付工資達到432萬余元。通過公司帶動農戶的方式,當地生態向綠而生,當地群眾因綠致富,完美詮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。